南京开医院诊断证明_病历住院证明

南京开医院诊断证明_病历住院证明✅徵:bjt168✅王医师【专业+诚信】目前完成近九成收购任务,预计六月底完成全部收购任务

南京市召开“奋进新南京 建功新时代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创新引领专场,介绍近十年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等方面实践和成就,以及未来五年目标任务及重点工作。

2012年以来,南京原始创新能力、创新主体实力、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显著增强。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稳定运行,6G创新成果刷新世界纪录,研制出世界第一颗5G扩展型小基站专用芯片“雷霆600”;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;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(南京)平台正式挂牌设立;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正式启用;2012年以来,全市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18项,获得省科学技术奖1213项。

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(300778)排名中,南京从2017年的第9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8位。十年来,南京引进创新创业的中国及发达国家院士从4人攀升到132人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733家增长至2021年的7801家,增幅超9倍;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总数从2018年的64家增长至2021年的533家,增幅超7倍。

南京市举行“奋进新南京 建功新时代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——创新引领专场。市委党建办、市委人才办副主任陈世田,市发改委副主任何军,市科技局副局长王愿华,市工信局一级调研员胡张生,鼓楼区副区长冯泉介绍有关情况。十年来,南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决策部署,全力支撑科技强省建设,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,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
十年来,南京创新动能不断增强。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209.9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88亿元,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2.92%增长到2021年的3.6%,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到2021年的67.6%,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排名中,南京从2017年的第9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8位。

王愿华介绍,十年来,南京在全国、全省科技创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,逐步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。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。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;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(南京)平台正式挂牌设立;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、水生态安全与健康、光电、未来食品等4家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。

创新主体实力显著增强。全市高企从2012年的733家增长至2021年的7801家;2021年,规上工业企业高企占比提升至45%,全年新增的规上工业企业中高企占比达37.5%;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从85家增长至220家,2021年在孵企业总数达7766家。

科技金融赋能显著增强。“宁科贷”余额由2012年的2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09.6亿元,合作银行从11家增加至36家;2018年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市级科创基金,截至2021年底已合作成立子基金49支,累计共投资项目近400个,投资额超34亿元。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显著增强。2021年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5.1%,生物医药、集成电路、智能制造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壮大。

王愿华表示,“十四五”期间,南京将围绕“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”总目标,突出“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”主抓手,全力开动创新引擎,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南京担当、作出南京贡献。

十年来,南京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,坚持以创新为引领,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在企业培育上,不断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;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上,进一步加强产业创新体系建设,争创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。

胡张生介绍,十年来,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入开展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,目前,全市共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7家,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44家,省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285家。

为进一步推动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发展,2021年11月,南京印发了《南京市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,制定了《关于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若干措施》,引导全市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。

下一步,南京将通过全面实施梯度培育、创新驱动发展、产业链强链补链、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、品牌和质量提升、精准化要素保障和服务“六大工程”,落实南京市“专精特新”十条措施,全力推动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培育,力争每年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(产品)2家、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30家、省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60家以上;到2025年,构建起“十百千万”梯次发展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,即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(产品)达到20家、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达到150家、省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达到500家、专精特新名录库企业1000家、专精特新后备企业10000家。

十年来,南京积极推进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。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从170万人增加到356万人。其中,“两院”院士从77人增加到96人,专业技术人才从95.74万人增加到158.09万人,留学归国人员从1.5万人增加到5.12万人,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从2.61万人增长到3.52万人,跃居全国第二。

十年来,南京下好人才工程“先手棋”,市域引进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675名,十年间增长了8倍;培养410名,集聚度位列全国同类城市第一、全省第一;省“333工程”入选数位列全省第一、“双创计划”实现了翻番。十年来,南京始终坚持“人才第一资源”发展理念,不断提升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701人、培育创新型企业家926人、集聚科技顶尖专家248人,构建了“金字塔”型科技创新人才方阵,其中,1600多家人才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、超150家挂牌上市。

十年来,南京组建40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,人才团队平均持股56%,激发“拿自己钱、办自己事”的热情,孵化了9000余家科技人才企业、集聚了14500多名科研及管理人才。在全国首推人才举荐、市场业绩、薪酬评价“三位一体”市场化评价体系。近年来,65名中青年人才通过举荐享受到政策集成支持,1.6万名人才获得科技贡献奖励近3亿元。在良好创新机制氛围感召下,十年来,南京引进创新创业的中国及发达国家院士,从4人攀升到132人。

板块是创新的主阵地。冯泉介绍,十年来,鼓楼区围绕省市科技创新重点工作,持续深化全域创新,全力以赴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区,获评全国“总部经济发展实践研究基地”,先后获得“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”“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”“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”等荣誉称号,位列“创新百强区(2022)”全国20强、江苏省第3位。

鼓楼区将深入推进“全域创新”发展作为集全区之力推进的大事要事来抓,提出“全面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区 加快打造全域创新活力城区”的目标定位;高标准编制“十四五”科技创新规划和硅巷建设、高新园区产业发展、企业上市和创新创业券等专项规划。

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、大中小企业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加快形成,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显著提升。高企总数达450家,在对标找差争先进位城区连续三年实现排名进位,持续举办科技中小企业“成长营”活动,集聚了4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总部或分支机构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15%。

南京高新区(鼓楼园)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7家、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、众创空间21家。“一圈、双轴、多点”的硅巷建设格局加速构建,形成校地融合的创新空间统筹更新模式,目前已建成万谷、金川、红五月等15个硅巷载体,规模达49.8万平方米。

全区签约落地新型研发机构15家,校企双向行、项目对接会等活动持续开展。累计新增校企联盟等产学研合作项目210个,获省市立项认定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,2021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95亿元。

冯泉表示,鼓楼区力争经过五年奋斗,整体创新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,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,涌现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,培育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,落地一批重大功能性平台,创新资源全域配置、创新力量全域支撑、创新成果全域流通的全域创新体系构建形成。

南京市以创新驱动发展,目前已形成1个5000亿级和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据半壁江山,经济增长质量更高。聚焦产品、服务、环境等重点领域,市委市、政府出台《南京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(2021—2023)》《南京市“十四五”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》《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,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。全面启动建设低碳先锋城市,编制发布《南京市“十四五”低碳发展规划》,组建了国内首家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,围绕能源、产业、建筑、交通、生态碳汇5大领域,开展碳达峰路径研究,“南京蓝”和“生态绿”让美丽古都颜值更高。

南京出台《2021年南京市质量提升行动工作要点》,明确23个责任部门、56项重点工作及93条具体举措,进一步推动质量提升行动落地落实。新增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个,位居全省第二;新增省长质量奖2个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2个,均居全省第一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试点城市,2021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满意度全国第一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、有效发明专利量等5项指标居全省第一,其中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(94.3件)列全国第三。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6.76%,排名全省第一;食品千人抽检率达10.1批次,位居全省前三。南京市市场监管局“行政+专家”药械安全风险评估、食品安全志愿服务等工作经验被市场监管总局向全国推广。南京在江苏省率先构建了“四位一体”电动自行车专项治理模式,成效显著,获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。

南京打造形成以“质量小站”为基础,以质量文化、营商环境、知识产权、质量信用等为支撑的全新质量发展生态系统。南京市政府印发《南京市质量基础设施“一站式”服务工作实施方案》,围绕南京市15个高新园区和重点产业链,在全国创新建设15家南京特色质量基础设施“一站式”服务平台——“质量小站”,辐射服务近2万家中小微企业。主导和参与制定ISO、IEC国际标准6项、国家标准296项,居江苏省第一,服务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典型经验得到市场监管总局的肯定。在江苏省开发建设首家“南京质量学习网”及首席质量官云培训平台,有1.5万余人次参加培训,厚植质量文化和质量人才沃土。在八大产业链建成89家市级以上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,获批江苏省首个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创建城市。

Unless otherwise stated, the content of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ShareAlike 3.0 License